Sitemap    Baidunews
古诗文网,古诗三百首、经典古诗、古诗词
分类:古诗文 / 诗人大全 / 古诗词 / 古诗名句 / 古诗大全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代古诗

唐代古诗


赏牡丹


2022-09-24 15:14:36 唐代古诗


作者 朝代 名句
刘禹锡 唐代古诗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物之。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收藏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其间

赏牡丹原文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花开时节动京城。

赏牡丹翻译

翻译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注释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牡丹别名“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此指牡丹花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唐朝的京师长安长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

赏牡丹诗意

庭前芍药妖没有标准,池塘上芙蕖净少情。
只有牡丹真漂亮,花开时节动京城。
* 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AI),仅供参考

赏牡丹创作背景

牡丹是中国特产的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唐代高宗、武后时始汾晋(今西汾河流域)移植于京城,玄宗时犹视为珍品。此诗即写唐《赏牡丹》刘禹锡 古诗的盛况。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由陶敏、陶红雨校注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根据诗中用李正封“国色”之语推测此诗为大和二年(828年)至五年831年作者在长安所作;瞿蜕园的《刘禹锡集笺证》认为,此诗作于唐大和年间作者重入长安之时;高志忠的《刘禹锡诗编年校注》认为,此诗与《浑侍中宅牡丹》作于同时;吴钢、张池《刘禹锡文选注》疑此为永贞革新时所作。

赏牡丹赏析

  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 (王禹傅《芍药诗序》)。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芙蕖”,是在诗文中常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唯有”一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色”,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国色天香”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牡丹是花中之王,“百般颜色百般香”(邵雍《牡丹吟》)。但此诗却只字未提牡丹的色香,仅说“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句表现了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刘禹锡 古诗的热闹景象,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牡丹在诗人眼里,她姿色超群,是国中最佳“美人”。由于牡丹具有无与伦比的姿色,竞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竞相品赏,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时尚,说出了多数人的心声。这里“动”字用得极妙,仿佛使人看到了当时人们为了观《赏牡丹》刘禹锡 古诗而万人空巷、人头攒动的生动场面。

  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作为花,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用拟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留下了难忘的印

赏牡丹拼音

tíng qián sháo yào yāo wú gé, chí shàng fú qú jìng shǎo qíng.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wéi yǒu mǔ dān zhēn guó sè, huā kāi shí jié dòng jīng chéng.
唯有牡丹真国,花开时节动京城。



古诗文网     蜀ICP备2022020292号-6    www.chinazhtm.cn      Sitemap    Baidunews
法律声明:如有侵权,请告知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30个工作日内处理。E_mail:ybzzkj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