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map    Baidunews
古诗文网,古诗三百首、经典古诗、古诗词
分类:古诗文 / 诗人大全 / 古诗词 / 古诗名句 / 古诗大全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代古诗

唐代古诗


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


2022-09-24 15:14:36 唐代古诗


作者 朝代 名句
岑参 唐代古诗 此地曾居住,今来宛归。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原文

此地曾居住,今来宛归。
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

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翻译

翻译
我故地重游,宛若以前从外地回家。
汾河岸上袅娜垂柳,似乎还识旧人,欲著人衣,依依难舍。

注释
⑴一本诗题无“平阳郡”。平阳郡,今山西省临汾。
⑵宛似:好象。归:回到家里。
⑶可怜:可爱。
⑷依依:形容柳依依惜别的态。

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诗意

这里曾居住,现在来好像回家。
可怜汾上柳,见面的依恋。
* 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AI),仅供参考

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创作背景

岑参曾于天宝五、六载(746—747)晋、绛,此诗当作于此时。本题下有注“参曾居此郡八九年”,可这首是作者重回地有感之作。

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赏析

  诗人重游小时居住地,恍然多少往事涌上心头。诗人感慨万千,浮想联翩,千头万绪,欲言还止,而诗人只撷取河边杨柳意象来传情达意。

  这是一首咏物诗,所咏之物是“汾上柳”,所抒之情是重返旧地的欢快喜。柳本是一种没有感情的植物,而诗中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以动人的情感。诗的语言很平常,如说白话,可是一个“归”字写出了诗人对旧居的怀恋,故地重访,就像当年回家一样,自然而然,信步走来,写出对环境的熟悉和亲切感。旧地的一切,都像自家人一样朴实真切,亲在骨子里。就连汾河边的柳,微风拂来,依依流连,像是对作者打招呼,亲昵可爱。

  诗的后两句比拟手法新颖、别致。特别是“也依依”三个字,不仅写出了柳的娇娜可爱,而且把柳对作者的不舍之情、留恋之意,生动地表达出来。而这种动人的话态,是作者重到“此地”,即题中“平阳郡”的心境的具体写照,是“宛似归”的形象描绘。这种物与情、情与境交织在一起的描写。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使所咏之物栩栩如生,使所抒之情历历可睹。而且不正面说自己见到河边柳生起依依之情,却说柳对人依依,对面下笔,赋予柳格和情感,便使诗中平添一种感情交流的温馨之情,艺术效果高超。

  诗撷取河边杨柳意象来传情达意。自古即有折杨柳送别的风俗,古诗中亦屡见不鲜,诗能化陈出新,意巧语奇。诗中即浓缩了诗哽咽难述的追怀,记载着诗当初与旧邻长亭送别、依依不舍的动画面,也凝聚着诗对故地的深厚感情。言短而意长,语浅而情深,杨柳依依之貌形象生动,俏如丽,直有面效果。

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拼音

cǐ dì céng jū zhù, jīn lái wǎn sì guī.
此地曾居住,今来宛归。
kě lián fén shàng liǔ, xiāng jiàn yě yī yī.
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
古诗文网     蜀ICP备2022020292号-6    www.chinazhtm.cn      Sitemap    Baidunews
法律声明:如有侵权,请告知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30个工作日内处理。E_mail:ybzzkj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