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map    Baidunews
古诗文网,古诗三百首、经典古诗、古诗词
分类:古诗文 / 诗人大全 / 古诗词 / 古诗名句 / 古诗大全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两汉诗人

两汉诗人


王褒


2022-10-01 09:20:39 两汉诗人


朝代 两汉诗人 别称 王子渊
字号 出生地 资阳县昆仑乡墨池坝
出生时间 约公元前90年 更多古诗 古诗文
王褒(前90年—前51年),蜀资中(今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昆仑乡墨池坝)人。西汉时期著名的辞赋家,与扬雄并称“渊云”。王褒一生留下《洞箫赋》等辞赋16篇、《桐柏真人王君外传》 1卷,明末收集有《王谏议集》11篇。

王褒介绍

王褒评价

  王褒早年的经历,我们不大清楚。汉宣帝时,由于宣帝喜爱辞赋,先后征召文学之士刘向、张子侨、华尤、柳褒等待诏金马门。王褒也得到益州刺史王襄的推荐,被召入京,受诏作《圣主得贤臣颂》。宣帝令他与张子侨等一起待诏,多次带他们田猎,经过宫馆,便命他们写作辞赋以为歌颂。不久,将他提拔为谏大夫(秩比八百石,低于县令)。后来,听说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宣帝命王褒前往祭祀,结果病死于途中。由此可见,王褒的仕宦经历比较简单,主要是充当皇帝的文学侍从,未见有何作为。这种经历,使他很难具备司马相如那种独立不羁、超凡脱俗的胸襟和气魄;但他毕竟摆脱了拘守一隅的局限,走出了巴山蜀水,因而眼界还是比较开阔的。

  总之,作为一个著名赋家,王褒没有司马相如那种磅礴的气势和批判精神,无法达到相如“广博宏丽,卓绝汉代”的巨大成就;但他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描写那些独具特色的事物。在汉赋的题材开拓、手法创新和语言锤炼等方面,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仍然不愧为一代名家。他那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乃是巴蜀人民乐观开朗性格的外在表现,在巴蜀文学史上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王褒生平

  王褒字子渊,汉朝著名文人,生卒年不详。蜀资中(今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人,他的生卒年失载,只知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主要在汉宣帝(公元前73~前49年在位)时期。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辞赋家。 王褒的少年时期就善于写诗,工于作赋,对音乐也有较高修养。当时汉宣帝是一个十分喜爱文学与音乐的皇帝,自己也会创作,因而经常征召各地在这方面有造诣文士到长安。担任皇家的文学和音乐方面的“待诏”。益州刺史王襄得知王褒是位很有才学人,就请他来到成都,让其在成都写诗,并将他写诗配上音乐歌唱。王褒又为王襄作传,故深得王襄赏识,上奏推荐王褒为过人之才。汉宣帝立即下令召见。

  王褒进京之后,汉宣帝就出了个题目,要他写一篇《圣主得贤臣颂入这篇文章怎么写。王褒是颇费一番斟酌的。构思时他想到马,所以文中便出现马跑的“情景”,“纵驰骋骛、忽如景靡。过都越国、蹶如历块。追奔电、逐遗风、周流八极、万里壹息。何其辽哉、人马相得也!”王褒是以写马写出善御者六辔在手,操纵自如,意在用良御御骏马比喻圣主得到贤臣,从一个侧面反映汉宣帝励精图治的景象。这篇文章是王褒散文代表作,描述十分生动、音乐也颇为急促、使人如见其马、如闻其声。这篇文章深得汉宣帝好感,他任命王褒为待诏、不久又升为谏议大夫。

  王褒又写有《僮约》,这是他的作品中最有特色文章,记述他在四川时所亲身经历事。神爵三年(公元前 59年),王褒到“煎上”就渝上(今四川彭州市一 带)时,遇见寡妇杨舍家发生主奴纠纷,他便为这家奴仆订立一份契券,明确规定奴仆必须从事的若干项劳役,以及若干项奴仆不准得到生活待遇。这是一篇极其珍贵历史资料,其价值远远超过受到汉宣帝赞赏的《圣主得贤臣颂》之类的辞赋。在《僮约》中有这样记载:“脍鱼炮鳖、烹茶尽具”;“牵犬贩鹅、武阳买茶”。这是我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关于饮茶、买茶和种茶记载。由这一记载可以知道,四川地区是全世界最早种茶与饮茶地区;武阳(今四川彭山)地区是当时茶叶主产区和著名茶叶市场。此外,他所描述当时奴仆们的劳动生活,奴伴关系,是研究汉代四川社会情况的极为重要材料,可以使人从中了解到西汉社会生活一个侧面。

  王褒特别善于写咏物小赋,他是汉代写咏物小赋的代表作家。其代表作洞萧赋凡甘泉赋人在当时即获得了很高的评价。洞萧本是古代一种排萧,发音清晰而幽静,在宫廷与民间都广泛使用。《洞萧赋》既描述萧管之所生,写出了竹林中的景物;又表现萧声之动人,极尽描绘和夸张。全篇用楚辞的凋子,以大量的文字铺叙洞萧的声音、形状、音质和功能。音调和谐,描写细致,形象鲜明,风格清新。这种赋不同于汉代大赋,而属于骄丽可喜、娱悦耳目的咏物小赋。如其中的一段:“朝露清冷而陨其测兮,玉液浸润而承其根。孤雌寡鹤娱优乎其下兮,春禽群嬉戏翱翔乎其颠。秋绸不食抱朴而长吟兮,玄猿悲啸搜索乎其间。处幽隐而奥屏兮,密漠油以獭掺。惟详汉宣帝与汉武帝一样,信神仙,好游猎。王褒在京中任职了一段时期后,汉宣帝听信方士之言,要他回益州去祭祀传闻之中的“金马碧鸡之宝”。不料竟在途中染病,未得医治即死于旅途之中。

古诗文网     蜀ICP备2022020292号-6    www.chinazhtm.cn      Sitemap    Baidunews
法律声明:如有侵权,请告知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30个工作日内处理。E_mail:ybzzkj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