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map    Baidunews
古诗文网,古诗三百首、经典古诗、古诗词
分类:古诗文 / 诗人大全 / 古诗词 / 古诗名句 / 古诗大全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宋代诗人

宋代诗人


金履祥


2022-10-01 09:20:39 宋代诗人


朝代 宋代诗人 别称 世称仁山先生,自号桐阳叔子
字号 字吉父,号次农 出生地 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桐山后金村)
出生时间 1232年 更多古诗 古诗文
(1232—1303)宋元间婺州兰溪人,字吉父。少有经世志,博览群书。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专治朱熹之学。咸淳七年,襄樊围急,建言由海道攻燕,所言经过地方、洋面等,悉与后来元朝海运路线相符。德祐初,起为史馆编校,不就。宋亡,隐金华山中,训迪后学。晚居仁山下,学者称仁山先生。卒谥文安。有《大学疏义》、《论语集注考證》、《通鉴前编》和《仁山集》等。

金履祥介绍

金履祥人物生平

学习理学金履祥幼年时聪慧明达,父亲兄长稍稍给他讲了书文,就能够背诵下来。长大以后,自己更加勤勉励志。对天文、地理、礼乐、兵谋、阴阳、律历之类的书,无不认真研究。及至青年时期,倾慕周敦颐、程颐、程颢的的学问,跟从同郡人王柏学习,又随王柏一起投到何基的门下。何基的学问来源于黄榦,而黄榦是亲身得到朱熹传授的人。当初,履祥见到了王柏,首先询问请教治学的方法,王柏告诉他必须先立志,并且列举前辈儒家的话:局守恭敬用以保持自己的志向,立志用以确立自己的本性,志是立于接事待物的表面,恭敬践行就深入了事物的内在,这是治学的基本方法。等到见到何基,何基对他说:“会之屡次谈到贤者之所以为贤者,在于分清了天理和人欲,应当从今日开始实行。”从这以后金履祥对学问的研习更加精深,造诣也更加深厚。进献军略当时宋朝的国运已经无法回转,金履祥于是决定放弃科举做官的意愿。但自负有经国济世的才略,使他不能对当时政治形势不问不闻。时逢襄樊被蒙古人围困,南宋的军队日益告急,宋朝统治者却坐视危亡而不敢救援,金履祥因此进言牵制敌军攻其虚弱的计策,请求派大军由海路直奔燕州、蓟州一带,那么围困襄樊的蒙古人部队,就可以不攻而自行退走解围。而且详细地叙述了海船经过的路线,所有的州郡县邑,以及大洋海岛,途中的困难与便利,路程的远和近,清楚分明,可依据实行。但宋朝最终没有采用。等到后来朱瑄、张清向元朝献言海运的便利,而所经由的海道,与金履祥当年的上书相对照,几乎没有丝毫差异,于是后人都佩服金履祥谋划的精确。隐居著书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南宋朝廷用迪功郎、史馆编校的职务征召金履祥,他推辞不就任。宋朝即将亡国,江山马上要易主,各地盗贼兴起,金履祥隐居在金华的山中,战火稍停,就在山谷山岩间追云逐月,吟咏歌唱,将世上的事情看得非常淡泊,他平时独自居住,整天端庄肃穆;若是待人接物,则情趣盎然神态温和。训导启迪后辈学子,严格负责不知倦怠,尤其看重情分义气。何基、王柏去世后,他率领同窗,遵照师友之义,着丧服去吊丧。宋亡之后,金履祥讲学于严州钓台书院,金华丽泽书院,兰溪齐芳书院和重乐精舍。后又在兰溪城内小天福山开设仁山书院讲学。由于他学富五车,博通理学,造诣深邃而思惟严密,加之训迪后学,谆切不倦,因而四方学子纷至沓来。学者称他为“仁山先生”。隐居期间,他一边教书,一边著书,金履祥曾经说过司马光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作《通鉴外纪》,以记载以前的事,不拘泥于经书,而相信各家的记载学说,是非评判与圣人孔子不同,不足以作为信史流传。于是以《尚书》为主,向后涉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与诸子,以编年体记载史事,开始于唐尧以下,接在《通鉴》之前,编辑成一书,名字叫《通鉴前编》。凡是所引用的书,都加上了考证诠释,用来订正它的含义,大多是以前的儒家所没有阐发的。书成之后授与门生许谦,对他说:“二帝三王的微言和美好德行当为后世所效法,战国之申不害、商鞅之法术乱政,当为后世君王所引以为戒。这些本书不可不著。”许谦对这些书都作了校定,均传于学者。后来廉访使郑允中把这些书呈进元朝皇帝。病逝乡间元大德七年(1303年)去世。元统初年,同乡吴师道当上了国子博士,传书给家乡的学官,在乡学中祭祀祠金履祥。到了至正年间,赐谥号为文安。




古诗文网     蜀ICP备2022020292号-6    www.chinazhtm.cn      Sitemap    Baidunews
法律声明:如有侵权,请告知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30个工作日内处理。E_mail:ybzzkj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