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map    Baidunews
古诗文网,古诗三百首、经典古诗、古诗词
分类:古诗文 / 诗人大全 / 古诗词 / 古诗名句 / 古诗大全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宋代诗人

宋代诗人


木待问


2022-10-01 09:20:39 宋代诗人


朝代 宋代诗人 别称
字号 字蕴之号抱经居士 出生地 浙江永嘉郡
出生时间 1140年 更多古诗 古诗文
木待问(1140---1212年)字蕴之,号抱经居士。宋浙江永嘉郡(今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茶山街道罗峰潘山)人。木待问从小聪明好学,颇得著名学者洪迈(1123----1179年)的赏识,并做了洪迈的女婿,隆兴元年(1163年)状元及第。至礼部尚书,卒于任上,封谥号“文简”。他长于诗文,工于书法,有诗作传世,有书法《谦施贴》传世。与杨万里、楼鈅、王十朋、黄府、甄龙友等人至交,互赠诗词往来。

木待问介绍

木待问人物生平

木待问于宋乾道六年(1170年)任洪州(今南昌市)通判,乾道八年七月以校书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及实录院检讨;九年二月转著作佐朗.十二月升著作朗,淳熙二年(1175年)四月离职回乡守丧,淳熙五年六月,守丧期满仍赴京任著作郎,六年二月迁起居舍人,至光宗朝累至太子詹事,绍熙四年(1193年)出任宁国知府(今安徽省宣城).任宁国知府时,正值荒年,留心赈灾救济,深得人心,为当地百姓称颂。宁宗庆元元年(1195)十二月,以显谟阁待制出任福州知府。二年十一月出任婺州(今浙江省金华市)知府.最后历焕章阁代制,至礼部尚书,卒于任上.他长于诗文,工于书法,有诗作传世。木待问与郑伯英纠葛辨析新编《温州市志》第589页:“木待问,郑伯熊学生。吴子良《林下偶谈》说他贵显后,因扩建府邸,侵占郑宅,与郑伯熊(当时已亡故)胞弟郑伯英发生争执,受到士论谴责。《宋元学案》认为:待问以大魁官至侍从,然无所表见,其于师门九等人表,当在下中。荆溪吴氏言其贵后,颇侮归愚(郑伯英之号)而侵其居,则又小人之靡也。”宋吴子良《木尚书诉郑景元》说:“敷文(伯熊)死,后木尚书造宅,侵郑氏地界。景元(伯英)不平,往与木詈垢而手击之。景元亦大为木之子弟所箠。明日木诉之郡,逮景元。时景元待次教官,扶其母以出,木惭悚,退缩而止。木素无闻望,止以大魁为从官尔。因此事,永嘉人薄之。”“国朝(宋)官称,谓大学士至待制为‘待从’。”辨析木待问与郑氏纠葛,首先要确定郑氏住处分布情况。楠溪表山《郑氏宗谱》载,温州始祖郑镒,字永平。治《春秋》,以乾符元年(874)甲午中式二十名,三年(876)丙申,授永嘉刺史,为政三年,教化大行。适公族侄郑虔昱亦授永嘉刺史,建议叔父留居下来,于是他就于郡城西北的八字桥筑室居住。嘉祐四年(1059),郑镒五世孙郑珂《郑氏宗谱序》云:“镒生洪肇。洪肇生奭。奭生默,太学国录。天圣二年(1024)甲子,为楠溪之游,至表山,爱其山川之胜,风土之宜,田可耕,水可钓,遂卜筑于兹,……于吾为祢,实郑氏百世不祧之始祖也。”清道光二十年(1840),郑兰《表山郑氏重修宗谱序》云:“我始祖永平公,唐僖宗时为永嘉刺史,值黄巢之乱,筑柳木为栅,功在社稷,道梗不能归,始家于温。越四世至默公,由郡八字桥迁居表山,是为表山百世不祧之始祖,而永平公则始祖所自出之祖也。今夫国家之典章必籍文献而后传,祖宗之事迹必考谱牒而始知。由宋历元明洊经兵燹,宋元无论已,明季谱亦罕有存焉者,即如龙图公墓亦埋没于荒烟蔓草之中,若非止斋(陈傅良)一志,则龙图之名不可得而正。”郑伯熊,表山郑珂曾孙,郑镒八世孙,其墓地位于今花坦乡东村证觉寺后。其弟伯英墓地位于温州城西山余家奥。郑伯熊与陈傅良交往密切。《宋史》卷434,“陈傅良,字君举,温州瑞安人。……永嘉郑伯熊、薛季宣皆以学行闻,而伯熊于古人经制治法,讨论尤精,傅良皆师事之。”陈傅良《跋云山寿昌院右帖公据后》云:“《图经》云:中和二年(882)置,与院牒合。……余壮时,从薛常州士龙学,士龙数为余言,道雪庵为人,由是定交。直龙图阁郑景望将造朝,与余游雁荡,会天大雪,行十数里,访师于深林丛茅中。”《弘治温州府志》卷十六《寺院·永嘉》:“寿昌禅院,在仙居乡,中和二年(882)建。”郑伯熊与陈傅良游雁荡山就近取道今属于永嘉县西源乡的云山寺,可见当时郑仍居住表山。陈傅良《东村澄觉寺北山宋太恭人陈氏墓暗志文》载,“……最后以伯英遇淳熙癸卯(1183)庆典,受今封。八十有七,当乙巳(1185)二月庚辰(二十六)日卒。”考郑母卒年乙巳(1185)二月二十六日上距郑伯熊之卒年淳熙八年辛丑(1181)七月初三的四年间,木待问职事为起居舍人(1179)、敦宗院、宗正寺卿、太子詹事、知太平州(1183)、吉州(1186年罢任)。“伯英,字景元,一字去华。绍兴(1131~1162)末,上《中兴急务》十篇,极言秦桧之罪。登隆兴癸未(1163)进士第四人,任秀州判官,调杭州、泉州推官,母老,不忍行,食岳庙禄九年。终母丧,授宁德县丞、福建提刑司干官,犹不行,终其身不复仕。其论议愤发,笔墨豪健,俊者褫魄,贵者夺色。一时英俊皆推尊之,称伯熊为大郑公,伯英为小郑公。绍熙三年(1192)卒,年六十三,著有《归愚集》。”“以母老不肯仕宦,奉岳祠养母,不出者二十年。……晚自号归愚翁。有《归愚集》,其婿蔡幼学(行之)帅闽,锓版三山。”可见,郑伯英奉祠养母在永嘉家乡,而木待问受诬在当涂任内,也就是绍熙四年(1193)知宁国府时,已在郑母卒年之后。伯英卒于绍熙三年(1192)四月,此前,木待问并无任礼部尚书的履历。无论时间或空间,木待问在永嘉郡城造宅侵郑师地,显然不可能。临海陈耆卿(1180~1236)及其表弟吴子良和永嘉戴栩都是叶适(1150~1223)的晚年学生。吴子良于宁宗宝庆二年(1226)中进士,官至湖南转运使、太府少卿。一生反对南宋投降政策,与史嵩之(史弥远侄儿,觐县人)积不相能,时受排挤。而史家同温州士人尤其是木待问,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不排除吴子良对木待问有故意贬低的意气因素。木待问,谥文简。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唐制,兼三品得谥。国初已来,正三品方得谥,其他兼赠例不得谥”(胡道静《梦溪笔谈校正·逸文》)。宋真宗以后,若死后赠官至正三品者,也可请谥(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三品赐谥,这一办法大体上为后代所承袭。《逸周书·溢法解》:“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壹德不解(懈)曰简,平易不疵曰简,正直无邪曰简。”《新唐书·选举志上》:“李栖筠曰:夏之政忠,商之政敬,周之政文,然则文与忠敬皆统人行。且谥号述行,莫美于文,文兴则忠敬存焉。”“文”字体现了儒家文治的最高理想和为官的最高要求。百官以谥“文”为荣,而趋之若鹜。文武忠孝贞正等字都是上等的美谥。木待问卒后赐谥“文简”,可知并非薄德小人。“野史杂说,多有得之传闻及好事者缘饰,故类多失实,虽前辈不能免,而士大夫颇信之。”木尚书侵占郑宅地,诉郑景元一事不可信。

古诗文网     蜀ICP备2022020292号-6    www.chinazhtm.cn      Sitemap    Baidunews
法律声明:如有侵权,请告知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30个工作日内处理。E_mail:ybzzkj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