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map    Baidunews
古诗文网,古诗三百首、经典古诗、古诗词
分类:古诗文 / 诗人大全 / 古诗词 / 古诗名句 / 古诗大全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宋代诗人

宋代诗人


盛度


2022-10-01 09:20:39 宋代诗人


朝代 宋代诗人 别称
字号 字公量 出生地 杭州余杭瓶窑镇
出生时间 公元969年 更多古诗 古诗文
(968—1041)应天府人,徙居杭州馀杭,字公量。太宗端拱二年进士。补济阴尉。累迁尚书屯田员外郎。契丹扰边,数上疏论边事。奉使陕西还,绘《西域图》、《河西陇右图》。累擢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坐交通周怀政,出知光州,再贬和州团练副使。复为翰林学士、给事中。仁宗景祐二年拜参知政事,迁知枢密院事,坐事罢。复知扬州,加资政殿学士知应天府。卒谥文肃。尝奉诏同编《续通典》、《文苑英华》,有《愚谷》、《银台》、《中书》、《枢中》等集。

盛度介绍

盛度评价

盛度为官清廉。宋人笔记小说中也有说盛度的,《青箱杂记》中说他为翰林学士时有个下属孙忭召试馆职,给盛度送礼,盛度大怒:“凡送礼的人都是歪门邪道。”呵责再三,孙忭惶然失措而退。但在考试后,盛度见孙的文章不错,擢为三等上,不埋没人才,可见盛度的公正。史书上还记载,盛度对贫穷之人多有施舍,而对送礼行贿者则绳之以法。“所至,下贫无赖,多所纵舍;稍有赀者,一切绳之以法”。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盛度也一样,《宋史》盛度传中对他的为人也有微词,说他“性格猜险,虽平居同僚不敢易语。可见他是个性格乖僻,肚里做文章,不大好打交道的人。事实也是如此,仁宗朝时,王曾与吕夷简同为相,他与宋绶、蔡齐同为参知政事,王与齐要好,吕与绶相善,惟他与四人都疏远。因政见不合,二相都求辞职。仁宗问盛度何人可继为相,盛度知道仁宗最忌官员结党,就说:“二人腹心之事,臣亦不能知,但陛下各询以谁可为代者,即其请可察矣。”意思是说,这两人心中的事我不得而知,陛下可分开问二人何人可代,就明白了。果然,仁宗问王曾,王曾荐蔡齐;问吕夷简,夷简荐宋绶。仁宗怒了,四人都贬,只留了一个盛度,盛度终于爬到了枢密使(宰相)的高位。从这件事看,盛度确是“猜险”,可算是一个官场上玩得转的人。

盛度生平

盛度(963年~1041年),字公量,祖籍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铜陵县董店镇人,徙居余杭县。曾祖盛珰入仕吴越,时任钱塘令(盛氏家谱中说余杭令),因此全家徙居余杭,而今瓶窑黄山有盛姓村民20余户100余人,有家谱为证是盛氏后裔。盛度父亲盛豫在吴越国钱俶时任检校太傅,随钱俶献土出使宋朝归来,官至尚书度支郎中。当时人说:“盛太傅无忧色,吾属安矣。”献土归宋,这是吴越国的明智之举,而盛豫在吴越归宋全国统一的历史关键时刻,起了安定地方促进团结的作用。盛度幼小读书,敏而好学,和大多数读书人一样,走的是一条科举入仕的道路。北宋端拱二年(989年),26岁的盛度进士及第,开始步入北宋政坛。历任济阴尉、封丘主簿、光禄寺丞、御史台推勘官、秘书省秘书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尚书屯田员外郎等职。时宋辽交战,契丹扰犯大名(今冀、鲁、豫部分地区)时,曾随帝出征至大名(今河北大名东),他数次上疏朝廷,陈述戍边之策。旋奉命出使陕西,勘察疆域,参质汉唐故地,绘成《西域图》,呈献宋真宗。真宗询问西域地理形势,度就详细介绍酒泉、张掖、武威、敦煌、金城(今兰州市)等五郡之东南形势,绘出《河西陇右图》,标明山川、道路、壁垒、区聚,以供备览,且应答咨询如流,真宗称其博学。累擢知制诰、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史馆修撰、兵部郎中。后几经谪起。寇准罢相后,度以宦官罪,出知光州(今属河南)。乾兴元年(1022)再贬和州(今属安徽)团练副使。天圣初重又起用,复为兵部郎中,迁知筠州、知审刑院、知扬州、加集贤院学士。复为翰林学士,迁给事中。受诏议定流通解池盐法,允许商旅“入钱算盐”。寻进礼部侍郎兼端明殿学士,仁宗召问边备之计,度陈述十条建议。景祐二年(1035)任参知政事,四年知枢密院事。后坐事,罢为尚书左丞,先后知扬州、泰州、应天府(今南京)。宝元二年(1039年)辞官归里。最后以太子少傅致仕。卒后赠太子太傅,谥文肃。

盛度人物生平

开宝元年(969),盛度出生于余杭瓶窑镇(今属浙江杭州)。曾祖盛珰入仕吴越国,时任钱塘令(盛氏家谱中说余杭令),因此全家徙居余杭,而今瓶窑黄山有盛姓村民20余户100余人,有家谱为证是盛氏后裔。盛度父亲盛豫在吴越王钱俶时任检校太傅,随钱俶献土出使宋朝归来,官至尚书度支郎中。当时人说:“盛太傅无忧色,吾属安矣。”纳土归宋,这是吴越国的明智之举,而盛豫在吴越归宋全国统一的历史关键时刻,起了安定地方促进团结的作用。

盛度幼小读书,敏而好学,和大多数读书人一样,走的是一条科举入仕的道路。北宋端拱二年(989),26岁的盛度进士及第,开始步入北宋政坛。历任济阴尉、封丘主簿、光禄寺丞、御史台推勘官、秘书省秘书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尚书屯田员外郎等职。时宋辽交战,契丹扰犯大名(今冀、鲁、豫部分地区)时,曾随帝出征至大名(今河北大名东),他数次上疏朝廷,陈述戍边之策。旋奉命出使陕西,勘察疆域,参质汉唐故地,绘成《西域图》,呈献宋真宗。真宗询问西域地理形势,度就详细介绍酒泉、张掖、武威、敦煌、金城(今兰州市)等五郡之东南形势,绘出《河西陇右图》,标明山川、道路、壁垒、区聚,以供备览,且应答咨询如流,真宗称其博学。累擢知制诰、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史馆修撰、兵部郎中。后几经谪起。寇准罢相后,度以宦官罪,出知光州。乾兴元年(1022)再贬和州团练副使。天圣初重又起用,复为兵部郎中,迁知筠州、知审刑院、知扬州、加集贤院学士。复为翰林学士,迁给事中。受诏议定流通解池盐法,允许商旅“入钱算盐”。寻进礼部侍郎兼端明殿学士,仁宗召问边备之计,度陈述十条建议。景祐二年(1035)任参知政事,四年知枢密院事。后坐事,罢为尚书左丞,先后知扬州、泰州、应天府(今南京)。宝元二年(1039年)辞官归里。最后以太子少傅致仕。卒后赠太子太傅,谥文肃。


古诗文网     蜀ICP备2022020292号-6    www.chinazhtm.cn      Sitemap    Baidunews
法律声明:如有侵权,请告知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30个工作日内处理。E_mail:ybzzkj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