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map    Baidunews
古诗文网,古诗三百首、经典古诗、古诗词
分类:古诗文 / 诗人大全 / 古诗词 / 古诗名句 / 古诗大全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代古诗

唐代古诗


暮秋山行


2022-09-24 15:14:36 唐代古诗


作者 朝代 名句
岑参 唐代古诗 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暮秋山行原文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风吹空林,飒飒如有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
况在远客,自然辛。

暮秋山行翻译

翻译
  疲惫的马儿睡卧在长长的山坡上,太阳已经落到水面上。山中的秋风吹进空寂的林,叶飒飒作响,好像有人进入林中。苍茫的天空下起冷冷的雨,青石的路面没有了灰尘。千万种念头,都在这傍晚出现在脑海,万物的声音都在萧瑟的清晨悲鸣。鶗鴂昨晚还在鸣叫,蕙草已经开始枯萎。何况这远行的异乡,自然就会有很多艰苦的辛酸。

注释
⑴飒飒(sà):风声。
⑵旻(mín):空。此处指秋季的
⑶鶗鴂(tíjué):亦作“鶗鴃”,即杜鹃

暮秋山行诗意

疲马躺在长坂坡,夕阳下通津。
山风吹空林,飒飒像有人。
苍天晴朗凉爽雨,石头路无飞尘。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伤萧辰。
鶗杜鹃昨晚鸣,草色已经陈蕙草。
何况在远行客,自然有很多痛苦。
* 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AI),仅供参考

暮秋山行赏析

  诗的开头就以“马”“长坂”写山行,但并非写山间行走,而是写山间停歇。而且这种停歇又并非那种充满雅致逸兴的停歇,而是“疲卧”,以马的疲于山行,衬托了人的倦于奔波。接着,又以渡口西沉的斜阳来烘托诗人的心境。

  诗的下面四句写“暮秋”,是山行的环境。“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两句先以风吹空林来表现林的“空”,又以仿佛有人而实则无人来衬托林的“空”,幽深静寂的环境写得十分生动。“如有人” 的比喻,更加反衬出林的空寂。“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正值秋日凉雨初霁,路上行尘不起。前两句从左右,这两句从上下将山间景色点染得更为幽静空寂。这四句所写的山色极其生动逼真,使人如临其境,就其本身而言,如唐代殷璠所说,是“宜称幽致”的,然而在此时此地,它所映衬的却是诗人空虚惆怅的心境。诗人之所“卧”,并非由于山色幽雅宜人,而是由于千般烦恼与愁绪集于一身,是由于“疲”。由“千念”一转,写所感。此时正是岁暮时节,而迎萧瑟秋风,诗人百感交集,而其感情基调则是一“悲”字。“千念”统领,说明诗人感触很多,这一切都由“暮节”而引发。“万籁”表明其声响之多,然而这一切音响只能越发触动诗人悲愁心绪。客观环境中的“万籁”,反衬主观心境中的“千念”。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在这里,诗人用屈原诗意,鶗鴂已鸣,芳草色陈,比喻盛时已过,年岁渐高,抱负难施展;流露出对岁月,实际是对自身处境的深深忧虑。诗的最后两句在上文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说明自己的处境:岁月已晚,而自己仍在异乡漂泊奔波。“远行”二字呼应题目“山行”,表现此行之遥远艰辛,同时暗示出远行奔波之毫无成就。诗人所疲于山行的原因,就在诗的这四句中说明了;而“苦辛”二字则为“《暮秋山行》岑参 古诗”作了总的归结。 将暮秋景色与山行所感紧密结,使之相互衬托,而突出了诗人倦于仕途奔波的心境。其中写色四句,语句清新自然,描绘生动传神,意境幽远凄清,与全诗格调极为谐。

暮秋山行拼音

pí mǎ wò cháng bǎn, xī yáng xià tōng jīn.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shān fēng chuī kōng lín, sà sà rú yǒu rén.
风吹空林,飒飒如有
cāng mín jì liáng yǔ, shí lù wú fēi chén.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
qiān niàn jí mù jié, wàn lài bēi xiāo chén.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tí jué zuó yè míng, huì cǎo sè yǐ chén.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
kuàng zài yuǎn xíng kè, zì rán duō kǔ xīn.
况在远客,自然辛。




古诗文网     蜀ICP备2022020292号-6    www.chinazhtm.cn      Sitemap    Baidunews
法律声明:如有侵权,请告知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30个工作日内处理。E_mail:ybzzkj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