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map    Baidunews
古诗文网,古诗三百首、经典古诗、古诗词
分类:古诗文 / 诗人大全 / 古诗词 / 古诗名句 / 古诗大全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先秦古诗

先秦古诗


鱼我所欲也


2022-09-24 15:14:36 先秦古诗


作者 朝代 名句
孟子及其弟子 先秦古诗

鱼我所欲也原文

鱼,所欲也;熊掌,亦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所欲也;义,亦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
(欤 通 与;乡 通 向;辟 通 避)

鱼我所欲也翻译

翻译
  鱼是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所喜爱的,但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注释
1、 选自《孟·告上》。
2、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 患:祸患,灾难。
4、 辟:通“避”,躲避。
5、 如使:假如,假使。
6、 不用也:什么段不可用呢?
7、 勿丧:不丢掉。

鱼我所欲也诗意

鱼,想要的;熊掌,也是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要舍掉鱼,而选择熊掌。
生,也是想要的;义,也是想要的。
二者不可兼得,就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
生也是想,然而喜爱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所,我不去做苟且求得生命的事情。
死亦我所憎恶,然而我厌恶的事情还有比死亡更为厉害的,所,祸患也有我所不开了。
如果人们所希望的莫过于活着,那么,凡是可用求得生存的方法,什么不可使用呢。
使人厌恶的没有比死亡的,那么,凡是可用来躲避祸患的什么不做的!通过某种方法就可生存下去却有人不用;由此就可躲避祸患却有人不去做的。
因此所要生的有比,然而我厌恶的事情还有比死亡更为厉害的。
不仅仅贤人有这心啊,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坚守这种品德不丧失罢了。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便可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
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饿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拨过去给人吃,就连乞丐也不屑接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就接受它,那么,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美丽的宫室,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贫困的人能给我?乡为身死而不接受,今天却为了美丽的宫室而接受了;乡为身死而不接受,今天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乡为身死而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走投无路的贫困者感念我的恩德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停止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我的本性。
(吧通;乡通向;辟通避)* 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AI),仅供参考

鱼我所欲也赏析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

  放到《告子上》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亏心事来。其实,仅对本文的结构进行一番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它的主旨是讲每个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简要分析如下: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行文至“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对这个观点的论述就结束了。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第2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举的失去“本心”的事例,并不牵涉生死,而只是富贵与“义”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所以,它和“舍生取义”的说法没有什么关系。从课文整体上看,人应该保有“本心”是本文论述的中心。“舍生取义”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反面论证。

  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还是比较恰切的。

鱼我所欲也拼音

yú, wǒ suǒ yù yě xióng zhǎng, yì wǒ suǒ yù yě, èr zhě bù kě de jiān, shě yú ér qǔ xióng zhǎng zhě yě.
鱼,所欲也;熊掌,亦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shēng, yì wǒ suǒ yù yě yì, yì wǒ suǒ yù yě.
生,亦所欲也;义,亦所欲也。
èr zhě bù kě de jiān, shě shēng ér qǔ yì zhě yě.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shēng yì wǒ suǒ yù, suǒ yù yǒu shèn yú shēng zhě, gù bù wéi gǒu de yě.
生亦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sǐ yì wǒ suǒ è, suǒ è yǒu shèn yú sǐ zhě, gù huàn yǒu suǒ bù pì yě.
死亦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rú shǐ rén zhī suǒ yù mò shèn yú shēng, zé fán kě yǐ dé shēng zhě hé bù yòng yě.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shǐ rén zhī suǒ è mò shèn yú sǐ zhě, zé fán kě yǐ pì huàn zhě hé bù wéi yě! yóu shì zé shēng ér yǒu bù yòng yě yóu shì zé kě yǐ pì huàn ér yǒu bù wéi yě.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shì gù suǒ yù yǒu shèn yú shēng zhě, suǒ è yǒu shèn yú sǐ zhě.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fēi dú xián zhě yǒu shì xīn yě, rén jiē yǒu zhī, xián zhě néng wù sàng ěr.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yī dān shí, yī dòu gēng, dé zhī zé shēng, fú dé zé sǐ.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hū ěr ér yǔ zhī, háng dào zhī rén fú shòu cù ěr ér yǔ zhī, qǐ rén bù xiè yě.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wàn zhōng zé bù biàn lǐ yì ér shòu zhī, wàn zhōng yú wǒ hé jiā yān! wèi gōng shì zhī měi, qī qiè zhī fèng, suǒ shí qióng fá zhě dé wǒ yǔ? xiāng wèi shēn sǐ ér bù shòu, jīn wèi gōng shì zhī měi wèi zhī xiāng wèi shēn sǐ ér bù shòu, jīn wèi qī qiè zhī fèng wèi zhī xiāng wèi shēn sǐ ér bù shòu, jīn wèi suǒ shí qióng fá zhě dé wǒ ér wèi zhī: shì yì bù kě yǐ yǐ hū? cǐ zhī wèi shī qí běn xīn.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
yú tōng yǔ xiāng tōng xiàng pì tōng bì
(欤 通 与;乡 通 向;辟 通 避)
古诗文网     蜀ICP备2022020292号-6    www.chinazhtm.cn      Sitemap    Baidunews
法律声明:如有侵权,请告知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30个工作日内处理。E_mail:ybzzkj  126